勇当践行“院魂”生力军,领航踔厉奋发新征程。日前,公司党委带领近百名党员干部职工重回红光沟,围绕“全面提升能力,学习践行院魂,深化‘三讲三学’”扎实开展“思政第一课”,引起了公司党员干部职工的热烈反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寻根、铸魂、追梦之路,感悟初心使命,传承航天精神,汲取奋斗力量!
财务部 刘小红
再次踏足红光沟,依然激动满怀。走在两边杂草丛生的乡间小路,斑驳的旧房和静谧的山洞似乎诉说着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听着培训老师娓娓讲述过去的往事,依稀又回到那个艰苦卓绝的峥嵘年代。
“好人好马上三线”,国家的需要、党中央的号召,一大批高精尖人才浩浩荡荡迁徙到秦岭山沟里。他们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给青春涂上最靓丽的颜色,也给那默默无闻的山沟浇筑最浓墨重彩的印记。时至今日,愈加醇厚,回味甘之如饴。
厕所改造的实验室、叹为观止的201洞……这一切无不例外地透露出老一辈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改造艰难环境。夜班轮值期同事邻里互帮互助、抗洪抢险时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在这上下齐心、友爱团结的集体里,势必会做出敢为天下先的多个“第一”。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经前辈们创造积淀的航天事业正蓬勃发展,我们须秉承航天精神文化理念,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用奋斗谱写人生价值。
热能科技事业部 原栋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凤县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感受良多。上次去凤县还是翻越秦岭“山路十八弯”,真正体验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地、关中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当年,六院的前辈们也是走着崎岖的道路来到这大山里,以当时的道路交通条件,想必更加困难。
他们响应祖国三线建设的号召,背起行囊,搭乘各种交通工具进入凤县安河边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红光沟。在这个绵延二十多公里的小山沟里,他们建设、科研、生产、生活,一待就是近三十年。他们搭建厕所试验室,在阴冷潮湿的201洞完成试验,冒着生命危险加注有毒燃料,舍生忘死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每一个艰苦卓绝的奋斗事迹,都是航天精神的完美诠释。
现在,踏着他们曾经每天走过的路,我想象着他们当年的感受与心情。我想他们肯定是愉快的、自豪的、忘我的,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走出一条没人有走过的路,趟过一条没人趟过的河,跨过一道没跨过的沟!
当年火红的岁月已经渐渐远去,但一排排青砖瓦房依旧矗立,提醒我们牢记走过的路,传承老一代航天人留下的航天精神,不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节能环保(大气)事业部 行宇
通过丰富多样的参观学习活动,我亲身感受到老一辈航天人的英雄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专题党课中,公司领导带领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永不叛党!”一声声坚定而有力的誓词至今还在耳边响彻。
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号召,大批航天人义无反顾地从北京投身到凤县基地的建设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航天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默默奉献践行着对祖国的热爱。在红光沟,我见证了老一辈航天人的感人事迹,见证了航天液体动力事业的动人历史。
举国之力发展大国重器,才有了今天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老一辈航天人团结一致、无私奉献,战胜了许多的艰难险阻;共产党员带头攻坚克难,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才有了航天事业今天的辉煌成绩!
悠悠岁月波澜壮阔,航天精神照亮未来!我们要铭记老一辈航天人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脚踏实地、无私奉献,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有力的担当投入到工作当中,为践行“两山”理论和“双碳”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种装备事业部 杨芬
红光沟,一个庄重而神秘的地方,它承载着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但又鲜为人知。第一次踏进红光沟,是参加2008年7月的入职教育培训。今年“七一”,公司党委组织“寻根、铸魂、追梦” 红光之行,我有幸再次踏入这片神秘的热土,重走前辈们当年走过的路,寻找他们当年留下的足迹和辉煌。
在专题党课上,我们跟着六院培训中心王嘉源老师的深情讲述,从珍贵的老照片、生动的影像视频资料、细腻的文字中感受着老一代航天人的使命和担当。
看着如今缓缓流淌的安河,无法想象三次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所留下的难以磨灭的痕迹。然而,航天液体动力人依然响亮提出了“自己干,三不变”的口号,依然拥有“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和底气,这是航天人的信念和意志。
走进绵延21公里的红光沟,我们来到11所科研区、张贵田院士旧居、厕所试验室、邓家台生产生活区、火箭发动机泵水力实验室“201洞”等旧址,当年的标语依稀可见。在当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埋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航天人用激情与梦想谱写的故事。
作为一名民品航天人,我会时刻铭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使命担当,立足本职做好工作,为公司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一名从事铜箔成套装备工作近15年的员工,我将继承发扬航天精神,强化团队建设,锻造发展新引擎;作为一名母亲,我要把红光沟里的航天故事讲给我的孩子,让她们记住航天前辈们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让航天精神赓续相传。
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将以“院魂”为指引,使航天科技不断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共同在奋斗中谱写公司发展的崭新篇章。
热能科技事业部 李碧云
红光沟是一条位于秦岭腹地深处曾不为人知的小山沟,也是航天六院前身067基地所在地。在“七一”建党节这天,公司党委带领党员干部职工回到红光沟,实地学习感悟航天精神。这也是我入职以来的第三次回沟之旅,每一次的学习都对航天精神有更深的体会。
在这里,航天液体动力人展开了长达28年的三线艰苦创业时期。当时航天液体动力事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非常严峻,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生活环境极其恶劣。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老一辈航天人满怀“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豪情壮志,排除万难、勇往直前、拼搏奉献,战胜了三次特大洪水的侵袭,克服了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创造了“一条红光沟,两代发动机,三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拥有四个核心区,应用于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事业格局。
正如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总经理李君所说:“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同样也成就伟大的事业,而航天精神就是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精神密码。”历经岁月的洗礼,草棚试验室已功成身退,但镌刻其上的精神气质却启迪着我们新时代航天人更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世界上没有无缘由的岁月静好,更没有不奋斗的坐享其成。作为新时代航天人,我们拥有更好的科研环境和生活条件,更应珍惜和利用好这些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学习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用“院魂”作为动力源泉,在我们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集智攻关、拼搏奋斗,勇做"两山"理论的践行者和"双碳"战略的先行者!
公用工程设计部 郭少娟
很荣幸参加了公司党委组织的思政“第一课”——寻根铸魂红光行,航天精神再一次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太多的华丽词语都无法形容它的庄严与伟大。通过老师精彩生动而又朴实无华的讲解和亲身参观体验,我对八大展馆内航天液体动力的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帧帧生动的视频、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幅幅珍贵的旧照不时映入眼帘,令我感动的事迹不胜枚举。
“厕所试验室”成了067基地的“明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在067基地的航天建设者一点也不为过。我们深刻感受到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和忠诚奉献、奋斗自强的光荣传统。
寻根、铸魂、追梦,我们要将属于航天液体动力人的那份独特记忆珍藏心间,把根留住。我们要铭记老一辈航天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所建立的历史功勋,激励我们在新时期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作出新贡献,珍惜当下、不负先辈、不负韶华,勇攀科技高峰,投身到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去,为公司发展的新征程贡献力量。
节能环保(固废)事业部 张晓明
喜迎建党101周年及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根据公司党委的组织安排,我们来到中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红光沟,追寻红色遗迹,感受航天精神。
通过参观学习,我们切身感受到航天科研、生产、试验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研制火箭发动机,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扎根深山,克服重重难关,为航天事业发展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深入“201洞”液体火箭发动机泵水力试验室,学习杨敏达主任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赓续老一辈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
回顾历史,我们应铭记老一辈航天人走过的峥嵘岁月;放眼当下,我们更要从老一辈航天人的奋斗历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创新的力量,保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精神状态,在拼搏中赓续传统,在奋斗中开创未来。作为一名航天技术应用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人员,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航天精神,以昂扬饱满的姿态迎接新机遇、新挑战,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征程。
热能科技事业部
于经伟
红光沟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研制基地,这里诞生了我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台远程火箭发动机,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第一台高空二次启动发动机,第一台载人航天发动机……这里见证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彰显了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
我们先后参观了红光沟航天精神展览馆、067基地指挥部旧址、发动机泵水力实验室(201洞)旧址、11所科研生活区旧址等,认真聆听航天人的奋斗史、驻足观看陈列的照片和液体动力模型、宣传片,深入了解航天六院从白手起家、三线创业到西安奋斗,再到战略重组后的融合发展历程。
此次参观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历程的艰难。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没有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就没有我们公司高速发展的基本盘。
将自己的工作与老一辈航天人对比,我深感惭愧。我感受到了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风貌,深刻体会到了航天精神的实质内涵,再次坚定了认真严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初心。
1981年8月,红光沟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水袭击,067基地响亮地提出了“自己干,三不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短时间内恢复了科研生产和试验。近年来,我们经受了新冠疫情、经济下滑、国际冲突等时代洪流的冲击,但我坚信,源动力人必能延续航天传统,实现源动力的高质量发展。
综合管理部
张睿媛
很荣幸在喜迎二十大召开之际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在红光沟这个有根、有魂、有梦的地方和同志们一起举起右手,面对鲜艳的党旗许下铮铮誓言,这是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庄严承诺。
来到红光沟,我们以实际行动学习践行“院魂”。1965年,航天液体动力人来到宝鸡凤县凤州镇,在这条长达21公里的沟里安营扎寨,开启了28年的三线奋战。此间,航天人拓荒建设,动手搭建茅草屋作为宿舍,一砖一瓦建厂房,战胜三次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一手抓抗洪抢险、一手抓科研生产任务,从仿制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地地“1059”导弹发动机到自主研发液体火箭发动机,老一辈航天人勇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责任,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技术难关,铸造“金牌动力”,充分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传承发扬红光沟优良传统,汲取“院魂”精神营养和智慧力量。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践行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积极弘扬践行航天“三大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岗位、接续奋斗,为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三高”全面发展付诸行动,这将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不懈奋斗目标和光荣使命。
节能环保(固废)事业部
常宏斌
很荣幸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参加公司党委组织的聚焦思政“第一课”——“勇当践行‘院魂’生力军,领航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寻根铸魂红光行”的征程。
我们来到凤县党校进行航天精神专题学习,六院培训中心王老师讲述了067基地的来源及构成、航天人的使命与担当,让我们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对航天精神有了充分的学习和认识。
在红光沟航天精神展览馆参观,珍贵的老照片、生动的影像、细腻的文字,加上讲解员生动的演讲,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让我们明白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科研条件的不足、技术攻关的艰辛,让我们肃然起敬,又让我们感动落泪。
新中国成立时,钱老和郭老毅然放弃国外好的生活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建设新中国,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当发生飞机事故时,郭老并不想着如何让自己生存下来,而是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新的试验数据,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三次特大洪水泥石流发生时,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冲到第一线,保护试验数据和设备。大批航天人放弃了繁华的城市、良好的生活条件,扎身到三线建设当中,为建设祖国航天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一辈航天人依然响亮提出“自己干、三不变”的决心和勇气,依然拥有着“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和底气!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航天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航天精神有了更加系统性的学习了解,我以成为一名航天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如果没有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现在伟大的航天事业。向老一辈航天人致敬!
节能环保(大气)事业部
刘洁欣
很喜欢党课老师讲的这句话,“一群最优秀的人干了最优秀的事”。1965年,他们放弃北京优越的环境,来到了秦岭深山处安寨扎营,全面奏响了三线建设的凯歌,“红光沟”之名由此诞生,它是我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
当我第一次听到“厕所实验室”,很难想象厕所里竟然可以研制发动机,这个狭小空间下的“厕所试验室”一试就是十多年,试过的试验件有200多台次,由此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姿控发动机。
第一次走进201洞,一阵阵寒风呼啸而过,洞里更是潮湿阴暗。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老一辈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日复一日做试验研究,彰显了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这不仅是航天精神,更是民族精神。
三次特大洪水泥石流曾一度让这里的道路、桥梁、房屋被冲毁,交通、水电、通信中断,基地科研生产全面瘫痪,上万名职工家属被围困。有一家西方电台幸灾乐祸地宣称:中国一个火箭研制基地从此要在地球上消失了。然而,这样的言论并没有吓倒067基地的航天人。面对眼前的自然灾害,他们一手抓抗洪抢险、一手搞科研,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短时间内恢复了科研生产和试验,使067基地承担的国家型号研制任务没有因灾误点。
这次红光沟之行让我深有所感,大山里的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才有了今天航天液体动力事业的辉煌成就。他们热爱工作、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更是我要学习的。我要从小事做起,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突破自己,争取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新的成绩。
特种装备事业部
韩礼泽
恰逢七一建党节,源动力党委组织全体党员来到红光沟开展思政学习活动,再次来到红光沟,我的内心仍是心潮澎湃。
在专题党课上,王嘉源老师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和一代代航天人的使命与担当,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航天精神的魅力和力量;参观红光沟航天精神展馆、六院旧址,听着讲解员生动讲述老一辈航天人所克服的每一次艰难困苦,我们无一不为之感动,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多么来之不易;沿着红光沟,我们相继参观11所科研区、生产生活区、张贵田院士旧居、“厕所实验室”、201洞等旧址,切身感受了航天液体动力人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一个个航天奇迹的奋斗历程。
这一次红光行,我们重温了老一辈航天人的艰辛与使命。他们的无私奉献、刻苦攻关,更坚定了我们的理想信念。我们要不忘初心、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做一名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中国共产党人,追寻先辈步伐、传承先辈信仰,在新时期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