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审核基础知识和方法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及体系管理队伍的不断壮大,对公司体系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完善体系管理能力建设,满足公司发展及体系运行需要,确保体系平稳有效运行,促进公司审核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对审核知识及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特开展此次培训。
主讲人:质量安全规划部 孙明浩
参加人员:内审员、体系管理人员
培训内容
01 审核相关概念
审核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是对管理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之一,用于确定体系符合要求的程度、评定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识别改进的机会。
审核准则是对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标准、合同、法律、合同、技术条件等);审核证据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审核发现是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审核方案是针对特定的时间段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审核;审核结论是审核组考虑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最终结果。
02 内审目的
审核的类别分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第三方审核。第三方审核又称外部审核,是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组织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即可颁发证书;第二方审核,是由顾客对供方进行审核,审核结果通常作为顾客购买的决策依据。
第一方审核又称内部审核,是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对自身进行的审核,内审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保障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和改进的需要。组织建立了形成文件的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多问题,需组织建立一个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进的机制。如果我们把公司当做一个人,那么内审就是针对公司管理体系展开的一个自我批评与自我反省的过程。与外审结合起来,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有效的内部审核可以帮助组织发现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促进组织实施改进,从而使组织的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和保持。
二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组织通过实施内部审核,评价自身管理的现状与优劣,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从而加强组织的运作管理,促进组织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提高。
03 内审范围
内审应是种自觉的、持续的内部管理行为,而不是一项被动的应付性的活动。每次内审应致力于发现问题和改进,这是衡量内审有效性的标准之一。
每年可以根据审核目的进行一次或多次内审,审核可以针对整个公司、整个体系,也可以针对一个部门、一个流程,甚至一个产品的品质控制过程。
对需要重点关注的部门、过程或区域应适当加强审核力度,比如针对某个产品或某个部件近期合格率下降开展内审找到原因,或公司某个流程执行不顺利开展内审找出原因。
04 内审过程
首先,确定内审小组成员,一般由公司内审员组成;其次,由内审员编写内审检查表,内容包括应包括审核过程和审核方法,解决查什么和怎么查的问题,发布审核通知;最后,进行现场审核,包括召开首次会、审核取证,召开末次会、审核结果处理、编写审核报告,对不合格项跟踪验证。
本次培训介绍了现场重点审核内容,如人员资质方面,焊工、电工、叉车司机等要有证件并在有效期内;设计和开发输入方面,查输入文件清单,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客户要求等;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确认方面,查现场有哪些设备、正在加工哪些产品、有哪些测量设备、有哪些作业文件(图纸、工艺)、人员资质情况、特殊过程(过程确认、焊接评价、连续监控记录)、关键过程、产品包装、交付等。
7月18日-22日,公司组织开展“三体系”内部审核。按照内审计划,组织14名内审员对公司体系覆盖的10个部门进行了审核,对“三体系”涉及的人员、活动、产品及设备等方面进行了检查,切实提升公司精细化管理能力,保障公司体系有效运行。
|